地名由来:红丝乡因境内红丝塘而得名。
红丝乡属于市级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二类乡(镇)之一,东与沿河县黄土乡接壤南与德江县泉口乡交界,西与大坪镇毗邻,北与蕉坝乡隔河相望。全乡辖4个行政村,97个村民组,有3490户,14560人;其中农业人口14123人,占总人口的97.1%,少数民族人口14268人,占总人口的98.2%。全乡总面积18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190亩,其中田5015亩,土23175亩,人均耕地面积2亩,林地面积102150亩,可开发利用荒地46560亩。主要矿产资源有汞、萤石、重晶石等。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花生为主,特色产业有西瓜、柑桔、野生蜂蜜,在县内外小有名气。全乡最低海拔325米,最高海拔1460米,平均海拔850米,立体型海拔气候较为显著。全乡年均气温16.5℃,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全年气候温和,土地湿润,无霜期较长,小区气候较好,适宜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开发。乡0位于洪渡河畔,距县城45公里。
自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历届县委、0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乡人民的艰苦努力,扶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绩。2006年,全乡人均收入1375元,人均占有粮食385公斤,分别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其中年人均收入844元以下的极贫困人口1027户,4285人,占总人口的29.5%,年人均收入683元以下极贫困人口715户,2860人,占总人口的19.4%。红丝乡于1992年属撤区并乡的新建乡,这里山峦连绵、沟壑纵横、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群众居住分散,加上近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产业结构十分单一,商贸不活跃,群众创收门路不多,增收乏力,贫困面大,目前仍然是全市、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的贫困乡镇之一。2007年红丝到县城的油路全线贯通。以保护黑叶猴为主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全乡。历史沿革:
明、清朝时期,红丝乡境域属安化县(今德江县)。
民国四年(1915年),由德江县划归婺川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红丝乡。
1953年,改红丝小乡。
1958年,属大坪公社。
1984年,复为小乡,属大坪区。
1992年,红丝三坑2自然村合并新建红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