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羊场苗族彝族乡原为古达家兴办的一个小集市,以生肖“羊”确定赶场日期和给集市命名为古达羊场。
羊场乡位于纳雍县西北部,距县城85公里,东经104度56分,北纬26度57分,东连姑开乡,西南、西北与赫章毗邻,北与毕节县阴底乡对河相望,总面积116.75平方公里。羊场乡之名是历史以来甲子未日赶集而故名。1941年前属大方县,解放初为火德乡,1953年为伐木、大地、戈落三个乡,1958年与法窝合并,建立羊场人民公社,1972年法窝分出另建,公社在羊场街上,1980年搬马家丫口,1984年7月建民族乡,1992年,根据省府173号文件,羊场、法窝、凹梳合并建立羊场苗族彝族乡,乡址订在羊场街上,辖16个村委会,133个村民组,114个自然村。
2008年总户数6537户,27135人,居住汉、苗、彝、穿青等民族。羊场乡地处高山、丘陵、河谷地带,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海拔癞疙宝大山2476米,最低野布盖1195米左右,平均海拔1550米以上,平均气温12.5度,年降雨量969毫米,无霜期243天。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6963亩,其中田240亩,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6%,主产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等作物,总产量为8588吨。
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生漆、油桐、核桃、大蒜等作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3252.76万元,人均粮食316.5公斤。
林山草坡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有乡办林场两个,1600多亩,有中国3356工程造林工程4909亩,已初见成效,2008年末大牲畜4653头(匹),羊存栏5330头,猪存栏8370头。
文教卫生有所发展,全乡有学校13所,教师237名,在校学生6913名,有卫生院(室)3个,医务人员16名。
交通运输发展较快,16个村已全部通公路,境内公路120余公里左右,有汽车2辆,农用运输车36台,拖拉机43台,纳雍-赫章公路从本乡境内经过,为我乡各项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水利、电力发展:全乡农村电网改造已全部完成,实现村村通电;全乡有电视机4000余台,磨米面机3000余台,新修人畜饮水、灌溉30多处,村容村貌不断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羊场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16个)
羊场、新丰、河滥沟、曾底坝、菜子地、保卫、永合、繁荣、戈落、法窝、鸠盖、法期、奢戛、凹、新联、茅草坪
历史沿革:
清代时期,属大定府。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时划归纳雍县。
1953年,为伐木、大地、戈落3乡。
1958年,与法窝合并为羊场公社。
1984年7月,建少数民族乡。
1992年,羊场、法窝、凹梳3个乡合并为羊场苗族彝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