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乾隆《颍州府志·舆地志》载:“三国属魏,置汝阴郡,治汝阴县,司马宣王使邓艾屯田于此,县之为郡治自此始。”百姓们为纪念邓艾在当地的屯田开发之功,并筑一亭,取地名为“艾亭”,以示纪念。村以亭名。
2017年6月,艾亭镇被认定为第四批安徽省千年古镇。
地处皖豫边横垮两省三县的艾亭镇,地理位置有三分之五的村庄被洪河环绕,本地属临泉县南部的一个大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在汉朝时期,就是一个建起的古州--瑶州,由于地形岗、湾、坡三种土质类型,自然灾害频繁,又加上当时兵荒马乱,将瑶州迁往颍州(今阜阳)。扒瑶州建颍州,手拉手,递砖头,就是当时迁州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艾亭一直是党委、政府的所在地,农民安居乐业,人民当家作主,艾亭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艾亭集形成了全镇,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中心,两条长3公里的东西两条主班干街直通临艾公路和韦艾公路,南北四条主班干街道已形成了交易,贸易四通八达,商品贸易畅通的主要渠道,全镇已形成了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台的建立,使全镇上下左右覆盖,已到了电视网,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乡镇企业,个体工业,已经兴起,为全镇经济发展增加了活力和后劲。全镇农村,中央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第一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第一次飞跃发展,扒土房建瓦房,丢掉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饭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下达后,第二次农村经济发展又有一个新飞跃,扒瓦房建平房,盖楼房已蜂起当今,艾亭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艾亭的瑶州之说,根据近几年当地出土文物而论,是一个古城遗址,现在从遗址上看,艾亭在很古之前,庙宇林立,“观爷庙”,“奶奶庙”,“火神庙”被台子寺环绕,艾亭的台子寺闻名皖豫两省数十个县市,而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开发利用,形成了台子开发区,新开挖的环绕大沟,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供游人和商人游玩观光之用,两座(广播电视大楼和医院大楼)大楼建在台子寺上顶,增添了风景如画的景色。
艾亭人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早于1937年,即有共产活动,桃花店支部,是我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党领导的桃花农民起义,匀粮斗争,赫赫有名。
艾亭属于黄淮冲积土壤,具体分沙土,半沙土,古城土地和黄粘土四种,黄粘土在全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该土粘性大,保肥能力强,渗透性大,适应各种旱季作物生长,不易栽种水稻,艾亭半夏和山约闻名两省数十个县市。
个体企业蜂起云涌的发展,增强了艾亭经济发展的后劲。
历史沿革:
1947年10月设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2年11月建区划社,1977年撤区并社,1978年8月设区,1983年改为乡,1992年3月撤区并乡与桃花、谢庄乡组建设立艾亭镇,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