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古时,此处是进川入城的必经之地,也即川城大道的起点,故名。
川城镇地处永靖县西部,甘青两省交界处的干旱山区,与青海省民和县塔城乡、峡口乡、本县新寺乡、红泉镇、小岭乡相接壤,是一少数民族集居的镇。全镇有6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1667户,8090人,其中回、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6715人,占总人口的83%,总耕地面积22848亩,其中梯田1942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刘北环县公路纵窜全镇,镇内有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政府办事机构、服务机构,每逢农历2、5、8为逢集日。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立足市场、调整机构,依靠科技、增加收入”的总体思想,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实践“科教兴镇”战略,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一是着眼市场,狠抓农产品集散地建设。为了让我镇丰富的农产品有一个好的市场,镇上投资90万元,推山整地5240平方米,新建了农产品销售的集散地——川城镇集贸市场;二是走种草路,发养羊财。镇上抢抓大开发机遇,争取退耕还林草项目,全面实施“压夏扩秋、压粮扩草”的结构调整战略,完成了种植洋芋8000亩,累计种植牧草4000亩,已形成了户暖棚均养10只羊的良好局面;三是大兴水改土、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全镇累计完成梯田19420亩,大型集雨节灌工程8处,小型集雨节灌工程1678处,建成6个封山育林区,其中以花椒为主经济林面积达8000亩,基本上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四是抓科技培训,增科投入。镇上利用农闲季节,加强了对广大群众的科技培训,全镇已有科技示范户170户,科技明白人1683人,农民技术员83人,同时年调进优质小麦品种3万斤,地膜100吨,玉米籽种1000公斤等。“科教兴镇”战略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历史沿革:
清代,属北乡十七会。
民国十八年(1929年)—1949年,属博爱乡。
1949年12月—1957年,先后属川城区、新寺区、第五区。
1958年,属新寺公社。
1961年,成立川城公社。
1983年,改为川城乡。
2001年,撤乡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