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原称石门坑,因屡次遭火灾,改为水门。有以水克火之意,又因村民多数为畲族。故名。
霞浦县辖乡。1958年设水门公社,1984年改水门畲族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1.8公里。面积149.6平方公里,人口2.3万。省道沙吕段过境。辖水门、青岙、墩后、茶岗、高盘、芦阳、大洋、武坪、里洋、半岭、湖里、桥头、承天、八斗丘、水井头、小竹湾、长湖、上洋、玉山、百笕、大浿、大平、七斗岔2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薯类,兼产茶叶、杉木、杂木。
历史沿革:
宋代,境域分属劝儒乡擢秀里、柘阳里。
元至清光绪年间,境域分属二都、三都、四都、二十八都。
1936年,隶属第二区。
1958年设水门公社。
1961年5月,水门公社改为水门区。
1966年10月,水门区改为水门公社。
1984年水门公社改为水门乡。
1985年水门乡改为水门畲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