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亭村介绍

龙亭古名大箩,又称三司岭,清光绪改名土亭下,“0”时改名红亭,1981年2月复称龙亭,距镇区14公里,位于龙亭溪右侧,海拔690米。清乾隆初(1746年),萧瑞建从山底村迁龙亭定居,嗣后裔孙分迁自然村。

清至民国初,龙亭村隶宁德县青田乡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为龙亭联保驻地,隶周墩特种区。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龙亭保(含龙住院)。民国34年8月,隶宁县狮城镇设龙鹫保(含龙住院)。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设龙亭乡(含龙住院、半岭、进登)。1952年,析出进登乡。1959年9月,为龙亭公社驻地。1959年1月,建立端源公社设龙亭大队。1960年,龙亭、龙住院合并为龙亭大队。1961年,龙住院析出。1963年,龙亭、龙住院再度合并为龙亭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隶浦源公社设红亭大队(含龙住院)。1979年,析出龙住院分设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龙亭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180户、915人,设6个村民小组。

民国时期,龙亭村封建势力雄厚,村内筑碉堡13座(村周围9座、地主屋内4座),最高4层,有的地道相同,装备0弹药和土铳。民国29年后,常驻保安队5~6人,维护地主利益。土地改革时,全村81户317人,其中地主15户102人、半地主2户22人、富农4户30人,合计21户154人占户数的25.9%,占人口的48.5%。全乡水田2293亩,属地主、富农及族轮田占65%。贫苦农民多系无地、少地佃农,生活贫困。解放后,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反动地霸,没收和征收了地、富农天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龙亭村民经济收入以农为主,可是四周山场全属国营林场,村民苦于没有生产开发门路,30多年来全村没盖1座新房子,村委会(大队)办公地点也借用民房,是全镇有名的特困村。1994~1995年,地、县领导深入该村挂钩扶贫,寻找山地开发新路子,帮助该村向国营林场租凭山场400亩,并利用边远地,发动村民共开辟高标准油奈园400亩、栽油奈1.2万株,板栗园320亩、栽办理1.1万株,垦复毛竹520亩,为治穷致富奠定基础。在这批果园里套种白术、太子参20亩,以及较大面积的套种马铃薯、生姜、西红柿,以短养长。在搞好农业生产、山地开发的同时,腾出劳力120余人外出做工、办企业,增加经济收入。

民国时期,该村办过国民小学。1952年,设立初级小学。1970年,建土木结构校舍6间。1971年,修通龙亭至东山尾简易公路1.1公里,连接周寿公路狮(城)纯(池)段,改善交通闭塞状况。1980年,建土木结构的龙亭人民会场1座260平方米,为群众文娱活动场所。1988年,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基本解决村民生活、生产用电。1992年,新建单层石混结构小学教学楼,一层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设5个班级,学生100余人。1995年底继续建第二层,始建地面0接收站,安装自来饮水工程,开通主村至坑头机耕路5公路。全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3人,正处级干部1人,正副局级干部各一人。

龙亭村附近有九龙漈风景名胜区、鲤鱼溪、陈峭古村、周宁县塔公园、周宁滴水岩、林公忠平王祖殿等旅游景点,有官司绿茶、官司云雾茶、周宁高山马铃薯、甘薯粉条、泥鳅面、魔芋粉条等特产,有周宁鲤鱼溪护鱼习俗、柘荣剪纸、宁德霍童线狮、寿宁北路戏、四平戏等民俗文化。

龙亭村周边行政区地图

宁德乡镇街道地图

宁德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