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傣语原名“哼弄”,“哼”为船,“弄”为大,“哼弄”意为地形似大船,后转音为“恩乐”。
恩乐镇位于县境中部,哀牢山与无量山的天然分界线把边江上游的恩乐河段两岸,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恩乐为者乐甸长官司地,先后设过长官、册、厅、府、县,素有桃花城之美谥,东接三章田乡、者东乡、东南邻墨江县团田乡,南连古城乡,西毗按板镇和勐大镇,北界为景东者后乡。全镇总面积501.1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9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达24787人(其中农业人口14096人)。恩乐镇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全镇平均海拔2010米,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0%左右,有耕地面积25130亩,其中水田9932亩,旱地15198亩,森林面积52.3万亩,森林覆盖率76.7%,林木总蓄积271万立方米。同时,省道弥宁公路、恩水路、恩普路从境内通过,县境公路可连接全县10个乡镇,镇内各村、组都通了简易土路,形成了较好的交通枢纽网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几年来,在国家加大扶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恩乐镇共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黄家大沟、托写大沟和丙庙大沟3条三面沟渠,实现了西水东调;建成小康村3个、“7+8”项目19个和温饱示范村2个;完成了4个组230户890人异地搬迁项目2个;完成茅草房改造90户326人;有力地实施完成了重点扶持村1个和小流域治理项目2个;完成退耕还林面积9702亩,建成沼气池2004口,占全镇农户总数的55.8%,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建成镇中、镇小及村完小教师、学生住宿、教学楼9栋,为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全镇中学、小学入学率和掇学率都达到了上级要求标准,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在提高;建成砖木结构村卫生室9栋,并配备了相关设备,为群众就医提供了保障。同时计划生育率每年控制在8‰以内,成立了镇、村、组三级治安联防体系,民政救灾救济及时到位,全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和共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各级各类资金的扶持和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扶贫攻坚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2004年全镇主要经济指为:农村经济总收入25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1元;粮食总产量639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72公斤;全镇乡镇企业总收入3936万元,财政收入485万元,比上年都不同程度有所增加。
历史沿革:
明永乐元年(1403年),为者乐甸长官司地,先后设过长官、册、厅、府、县。
清雍正五年(1727年),设流官,者乐甸长官司改为恩乐县,属镇沅府。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改为镇沅直隶厅,裁恩乐县。
民国元年(1912年),设恩乐县佑。
民国二十年(1931年),裁撤。
1950年,设恩乐区。
1958年冬,公社化时改为公社。
1959年,划归景东县。
1961年春,又划回镇沅县。
1962年,复为区。
1968年,复为公社。
1984年,以原恩乐公社的行政区域设立恩乐区。
1988年3月,恩乐区改为恩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