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磁灶镇,截止2012年9月,全村总人口约2809人,总面积大约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270亩左右,山地、农田地、果林茶架地各占三分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地瓜、大豆、花生等。有资料显示,从清初至民国年间有部分乡民外逃于东南亚各国的海外侨胞尚有数千人,其中包括港、澳、台同胞,已成为著名侨乡。地名含义大宅早于宋朝期间陈氏一世庚朗公大约公元1200年迁居,是从莆田仙游迁居大宅。当时地理环境条件:大乡地踞万山丽,宅里门迎四海春。东西依山罗裳;西面环海隔也,南面灵源高川;北面靠紫帽环山。其中间有千亩良田,溪水清流,宅里苍翠,绿水青山树成荫,范围之广,其中怀抱着一口罗汉井留下亦有食用,故先祖取名大宅村。经济状况一大部分依靠做工收入,一部分人依靠华侨收入,另一部分人靠企业及供销收入,少部分靠农业收入弥补生活。历史人文大宅早于宋朝期间,陈氏一世庚朗公大约公元1200年,由莆田仙游迁居而来大宅里。当时具备地理环境条件:大乡地踞万山丽,宅里门迎四海春。东西依山罗裳;西面环海隔也,南面灵源高川皆屏列;北面靠紫帽环山。乡里其间有千亩良田,溪水清流,土地肥沃,宅里苍翠,柳绿花开,绿树成荫,范围之广。其中怀抱着一口罗汉井,奇传是十八罗汉曾有几位男汉者来挖掘,泉水源源喷出,深度只有3米左右,直径1.5米。自古以来从未干枯过。人们仍有食用之。具有远见的先祖陈氏庚朗公一世念七来此定居而取名为大宅村。陈氏庚朗公墓遗址在于大宅村的大宅潭边岸上,此墓周边遍地绿草,前有水流,后靠山势,竖立一块墓碑,石刻着“一世祖陈氏庚朗念七公墓”。历年清明佳节且有裔孙祭扫墓灵,哀悼追思先祖功德。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在男耕女织艰辛日子里,勤事耕读,发扬仁爱厚德,施惠于民,居家积善轻财重义,同心同德,乐善好施,怜悯救苦,乐于助人,善于帮困。后来裔孙为纪念先祖而建造一座“陈氏家庙”宗祠,且有勉励后裔追思先祖的词句:摘选大门联:陶乡地踞万山丽,泽里门迎四海春。步口柱联:有一点欺奚堪对祖,无十分敬漫许登堂;厅中脊柱联:堂中瑞气愿箕裘齐美曾光克裕飞钱祖德,案外高峰叠叠期子孙层出直上丕顕陶泽家声。从历史沿革已有数百年之久,先祖从仙游迁居,以飞钱为族名,称飞钱陈,即陈可大公,朱氏妈,累世传承,经久不衰,后又以大为诗书,宅以礼乐称之盛事,为传承着历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在祠堂里举行着一次祭祀列祖列宗仪式而大宅为“母乡”聚集13个乡贤老人志士增团结,讲文明,交流经验,共谋发展事业,文化活动等等,流衍下来以示后裔。大宅村属于陶泽二房,大约在公元1470年间,第三世始祖均礼陈公开始分割为二房,后又在1560年间,第五世始祖仙养陈公又开始分割为东西二房派,东二房称为大宅村引头角,芳山村,新后坑村,官中田塘,灰厝村,山头祖;西二房派称为门口房,尾埔角(又称新厝房),次年尾埔角即建座小宗祖祠,二开间,一进共320米,另者三个村落(门口角、引头角、尾埔角)都有建筑自家祖宇,并有传修家族谱一本。然而在清朝年初至民国期间因兵荒战乱,民不聊生年景,有些乡民外逃东南亚各国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已有数千人,成为今日的侨乡之称----大宅村。历代后杰如云,先辈后昆义事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早期大宅杰出人才副魁之士,今日国内有博士生、研究生双学位,也有正副科级人员,晋江市副市长,还有高级工程师,在国外有留学生及华侨同乡会,商会主要领导人,他们都能为家乡作出一点贡献。域内设施大宅村截止2011年有一所3层教学楼,大宅小学,另一座崭新5层综合楼;有三所卫生保健室,便民轻病就医。交通算是方便,外围有双内路、磁青水泥路、安海水泥路,其中间有两条街仔取名大宅新街、大宅新村街,具有百间店面。村中有环村水泥路,村里百分之九十旧翻新的楼房,家家户户有电话、手机、电视数码平民化,加上电脑信息通讯快捷,促进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们奔向宽裕型小康社会生活,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人尽开颜。
大宅村附近有安平桥(五里桥)、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围头村、围头湾、灵源山旅游景区、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有安海土笋冻、晋江胡萝卜、深沪虾仁干、深沪花生、深沪糖芋、深沪鱿鱼干等特产,有柯派高甲戏、安海嗦啰嗹习俗、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晋江布袋木偶戏、潘山庙宇木雕、晋江灯谜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