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家坡村,地处兴平市西南,距桑镇政府5公里。北邻祝原村,西邻武功小村镇,东邻三合,南邻西桥。分北村、南村、西村、窑上4个自然村,辖10个村民小组,730户,3430人,面积约180万平方米,耕地2300亩。主导产业以种植粮食为主,特色经济作物——辣椒、大蒜。
(村名来由)苟家坡村在桑镇西北半坡上,这里荒无人烟,塬坡上长满了枸杞树。明初迁住了周、薛两户人家,刀耕火种,开荒生息。人们依据地形及枸杞谐音,取名苟家坡。
(村民姓氏及来源)苟家坡以周、薛两姓为主,高、袁等姓氏在本村也有分布,只占全村人口1%,多为外来迁移户。
(行政隶属及演变)苟家坡村解放前隶属祝原。解放初为一区管辖。1958年后为火箭人民公社管辖。1958年起归桑镇人民公社管辖。1983年至今归桑镇人民政府管辖。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主任
周满社(书记、村主任)
(历史遗迹)一年一度的二月十七古会,起源于民国年间。据传本村有一拳师人称周旋风,在村老爷庙开光之日(农历二月十七日),率其弟子赛武助兴,因此兴起古会。这天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庙中香火旺盛,乡民万余,令人振奋精神,驱邪赶魔,求风调雨顺,祝贺人寿年丰的盛典。新中国成立后,古会变的更加红火多彩。唱大戏,扭秧歌,农副商品交易,花卉果树购销,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呈现一派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
(名人简介)
张维(1862年-1948年),毕业于原陕西法律学院,民国时期,曾在省府西安开办律师馆,常为平民百姓带书诉状,出庭辩护明晰事理,伸张正义,英明流芳。人们尊称“六先生”。
周开兴,男,1940年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兴平县副县长。
(经济发展)苟家坡村人多地少,村民以种植粮食、辣、蒜为主导产业,辣、蒜种植面积占耕地的60%以上。近几年,在村两委会积极带领下,先后建成年产千万块的砖厂1个,水泥预制厂2个,建设冷储仓库1座,酱辣糖蒜池厂4个,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社会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1985年建成砖木结构平房42间,改善了办学条件,“普六”验收达标。建成8间宽12米苟家坡剧场一座,为农闲各种文艺演出提供场所。2010年建成农家书屋,藏书3000册,建成600平方米群众健身休闲广场,安装健身器材6件(套),组建了30余人竹马演出队,20人锣鼓队,40人秧歌队,20余人广场舞队,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村容村貌)建国以来,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散落的自然村寨,变成了楼房成行,街道全部实现水泥硬化,两侧都栽植了风景树,安装了路灯,家家户户都是小楼房。近几年,村委会带领广大村民,先后投资15万元解决了村间排水渠修筑工程,投资近20万元修建了文体广场,购置健身器材,安装高标路灯130多盏,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提升。果树,风景树美化街道村庄。路灯盏盏,村民和善,变成了美丽文明的小康村。2017年苟家坡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按照“三改五化”要求,累计筹资380万元对文化古村落苟家坡进行保护性改造。在村南投资50万元建设园林化湿地退水池,呈现出“小涝池大生态”的美丽风光。投资32万元建设环形林带让群众在家门口中收获“生态红利”。精心打造了农民画一条街,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描绘出新农村新生活。苟家坡从过去交通闭塞、思想陈旧,到如今旧貌换新颜、一街一特色、处处有故事,成为桑镇名副其实的靓丽名片。2018年继续巩固苟家坡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投资67万元建设了园林湿地涝池一座。投资10万元建成了全市首个乡村夜景项目。如今的苟家坡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苟家坡村附近有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兴平北塔、清梵寺塔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大蒜、兴平关中黑猪、荞麦面鱼子、秦刀剁面、兴平醪糟等特产,有丁兰刻母、茯砖茶制作技艺、蛟龙转鼓、旬邑唢呐、弦板腔皮影戏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