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县介绍

犍为县地名由来:隋开皇三年(583)改武阳县置,古郡名为县名;另据《旧唐书》:因犍为山立名;山在县南十五里,形如伏犀,昔人以犍名县,盖象此山从健牛之义;相传犍和为都是远古动物,其状若猴,其目似豹,因以为名。

2022年5月,犍为县被确定为四川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2022年1月,犍为县茉莉花农旅现代农业园区被确定为2021年度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2021年7月,水利部公布犍为县为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犍为县人口数量为41.67万人,位列乐山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位列四川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0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303位。

2020年12月,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公布第五届四川省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犍为县上榜。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犍为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3月,犍为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犍为县位于岷江下游、川西平原西南边缘、乐(山)宜(宾)凉(山)自(贡)四市州交汇处,是成渝经济区、攀西经济区辐射的重要节点,乐山南翼城市群中心。全县辖30个乡镇347个行政村41个社区476个居民小组289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1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万亩、林地60万亩、其他农用地48万亩,总人口57万,其中农业人口43.2万。近年来,犍为县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县城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先后创建成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整合涉农投资试点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桫椤之乡、中国茉莉之乡以及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县城玉津镇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改革和发展试点城镇。

犍为县地处岷江江中下游,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o43’35”~104oll’48”,北纬29oOl’02”~29o27’47”。县东北与荣县交界,东南与宜宾县为邻,两南与沐川县相交,两北与五通桥区井研县毗连。县城玉津镇在岷江两岸,中心位置东经103o56’47”,北纬29o12’43”,距乐山市58千米,距成都市183千米,由国道213线连接;江水环流其东北面,城南为平坝,城西为丘陵。

县境的地质构造,属川中台拱威远窟窿构造西部(威西地区)及沐川—马边弧形褶束,地质构造简单,断裂稀少,以东北向或近东西向的平缓褶皱(背斜、间斜)构造为主,褶皱两翼地层形状平缓,岩层倾角6°—20°。县境内按地质特征差异,以岷江为界,大致划分为东西两部:河东属威远窟窿构造西部铁山背斜;河西属沐川—马边弧形褶束。

河东铁山背斜从罗城西延寿保,南延定文,直趋伏龙,蜿蜒玉屏,成一弧形脊背,形成浅中丘地形。岩层倾角4°—15°。地层分布以株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和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为主。

龙孔向斜呈东南向,东起纪家乡,南到孝姑乡止,形成中丘中谷地形。岩层倾角6°至20°。向斜轴部地层以白垩系夹关─灌口组为主。两翼有株罗系上统蓬莱镇组和遂宁组分布。

柏棵──榨鼓向斜呈北北东向。北东起自荣县县境,经公平到田坝,经榨鼓到九井乡止,形成单斜中立中谷地形。岩层倾角10°至25°。向斜轴部地层以株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为主,四周依次有遂宁组、蓬莱镇组分布。

河西属沐川──马边弧形褶束。从马边分南北两系经沐川进入县境。北系介入罗叶溪和马边河之间,包括菜子坝、马庙等乡。断层交错,沟深壁峭,多形成坪状低山地形。岩层倾角10°至30°。地层分布以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为主,次为三迭系中统雷口坡组。南系介于马边河大龙溪之间,包括同兴、双溪等乡。分布地层以须家河组为主,自流井组零星出露于上,岩层倾角10°至20°。(见下页地层系统简表)

县境地形东北、西南高、东、南低。东北部的铁山海拔723米,西南部的梁家山海拔1047米,东部的龙孔乡海拔358米,南部新民乡的板板桥海拔305米,呈起伏不平的丘陵、低山地形。岷江、马边河流经县境,形成沿河两岸的冲积平坝。地形特点是平坝、丘陵、山地皆具,以丘陵为主。

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地形类型成因、海拔高度等,又可分为6个小地貌单元。

缓丘宽谷。面积53万余亩,分布于铁山以西、岷江以北的罗城、敖家、寿保、定文、下渡、岷东、舞雩等乡。海拔400至470米,相对高度10至30米,谷宽50至150米。谷底平坦,比降较小,地势开阔,田地块大,光照较好,土壤熟化度较高,是粮食、蚕桑、水果的重要产区。

单斜低丘中谷。面积29.8万余亩,主要分布于县境岷江以东铁山背斜一带的五联、青狮、金井、共同、纪家、新盛、玉屏、伏龙、下渡等乡。海拔430至550米,相对高度30至80米,谷宽50-80米,多由上沙溪庙组地层组成,地势起伏大,坡长陡,谷宽冲长,比降较大,旱地水土流失严重。

馒头状中丘中谷。面积30.6万余亩,分布于县境东部的龙孔、大兴、四联、公平、龙华等乡。由灌口一夹关组砖红棕红色砂岩夹薄层泥岩组成。岩层近于水平,丘顶圆滑,梯台明显。海拔高度450至660米,相对高度50至100米。旱地小块,多梯台地,谷宽冲长,田块较大,比降较小,是粮食、花生和用材林主要产区之一。

单斜中丘中谷。面积41万余亩,分布于白果至榨鼓向斜一带的田坝、铁炉、榨鼓、龙溪、九井、四平等乡,多由上沙溪庙组和遂宁组厚泥岩组成。因地质作用的不同形成的地形单面山居多,土壤冲刷严重。海拔425至597米,相对高度90-100米,是粮食、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坪状低山峡谷。面积39万余亩,分布于马庙、菜子坝、同兴、新政、泉水等乡,属须家河组地层发育而来。海拔500至800米,相对高度100至200米。其特点是山高、岭平、谷峡、田地块小,是用材林、毛竹林、茶叶生产的主要地区。

近代河冲(洪)积平坝。面积12.45万亩,分布于岷江、马边河河谷地带的石溪、塘坝、安乐、洛江、南岸、下渡、孝姑、新民等乡。岷江两岸有:石马坝、镇江坝、叉鱼坝、芙蓉坝、黄旗坝、南门坝、高家营、丁家坝、虎吼坝、望鹿坝等;马边河河谷地带有:老鸦坝、洛江坝、康家坝、南岸沱等,其中以石马坝、黄旗坝、高家营、丁家坝、洛江坝较为开阔。海拔308至360米,相对高度10至20米。大地形开阔平坦,小地形起伏较多,是粮、油、蔗、烟、茉莉花的主产区,也是良种繁育主要基地。

县境还多溶洞,仅泉水乡就有10多处,较大的有泉水乡黑咡凼洞、羊角洞、响水洞、女儿洞。金井乡的飞鼠洞。寿保乡的干溶洞。其中黑咡凼洞溶洞最大,洞内钟乳石甚多,十分壮观。此外,铁炉、纪家、青狮等乡均发现有溶洞。

今犍为县地,秦时属蜀郡。自汉至隋,大部分时间隶于犍为郡。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西南夷”,置犍为郡。郡治鄨(今贵州遵义市西)。元光五年(前130年),郡治移南广(今云南盐津县东)。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移治僰道(今宜宾市),后移至武阳(今彭山县境)。犍为郡初领县十二,即僰道、江阳、武阳、南安、资中、符县、牛鞞、南广、朱提、存阝马阝、堂瑯、汉阳(见《华阳国志》、《汉书·地理志》)。今犍为县地当时隶于南安县(治所今乐山市市中区)。

南齐时,犍为郡治由武阳迁僰道,仍辖南安、冶官等县(见《齐书》)。今犍为县地属南安、冶官等地。至永元二年(500年),废冶官县,县地仍属南安。

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改僰道为戎州(治所今宜宾市),辖今犍为县地(见《梁书·地理志》)。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在原南安县境设置沉犀郡,立武阳县(见《北周书》)。这是今县境置县政权的开始。郡、县治均在今犍为县境(见《隋书》、《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北周所置沉犀郡,改武阳县为犍为县,属戎州,这是今县境称犍为县之始。县治所在今治东南十五里。据《元和志》载:“西北至(嘉)州一百五十六里”,“大江、在县西十步”,“大鹿山,在县北一里”,“沉犀故城,在县东南三里”。据此,当在今河口对岸之宝乘寺地带,现为孝姑乡永平村境。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治所未变,并分出北部县地设置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得名。治所在县北九十里之冠英场(见《清一统志》)。同年,复置冶官县,今县地东北部属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犍为县属戎州,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属嘉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嘉州为犍为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犍为郡复为嘉州,犍为县均先后隶之,治所未变(《旧唐书·地理志》)。乾元元年之后,再无犍为郡,只有犍为县了。

后蜀明德三年(936年),铁山僚族攻城,犍为县治由岷江东岸迁至西岸。“县南临大江”,“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其地当在今犍为治所(见《寰宇记》、《清一统志》)。

北宋初,犍为县仍隶嘉州。太祖乾德四年(966年),废玉津县为镇,并入犍为县。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县治所移惩非镇(见《宋史·地理志》),其地即今清溪镇。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犍为县属嘉定府。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嘉定府置总管府。属四川行中书省。领县七,犍为即其一。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嘉定府为嘉定府路,省冶官县元代犍为县治《元史·地理志》失载,但据《明史·地理志》所记可以推知,县治在玉津镇(今五通区冠英乡)。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改嘉定府路为嘉定府。洪武九年(1376年),降嘉定府为州,直隶四川布政使司,领县六,犍为即其一。洪武中,县治从玉津镇(在今五通区冠英乡)迁惩非镇(见《明史·地理志》)。后又移治今县城玉津镇。

清初,州县依旧。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府。犍为县属嘉定府,治所未变。

民国元年,废道制,府、州、厅由省直辖。置县公署,设县知事。犍为县仍属嘉定府,县治在今玉津镇。

民国2年,划全省为七道。将府、州、厅一律改称为县,以道辖县。犍为县属上川南道。

民国3年,改上川南道为建昌道,犍为县属建昌道。

民国19年,撤销道制,以省辖县,犍为县直属四川省。

民国24年,划全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另设西康行政督察区。犍为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直至民国38年,犍为隶属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将四川划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公署,行署下设专区,犍为县属川南行政公署乐山专区。

1953年撤销行署,成立四川省,省以下仍设专区。犍为县属乐山专区。

1968年,专区改称地区,犍为县属乐山地区。

1985年5月,撤销乐山地区,改为乐山市,犍为县属乐山市。

犍为县周边行政区地图

乐山乡镇街道地图

乐山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3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2023000207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