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三官场原名三官堂,又名三官塘。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之前地名多次变更,具体地名暂无考证,但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前后,实行里甲制度,包括现三官镇辖区等地的里叫宣化可能性较大。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间,相传境内有一位姓梁的文官和姓朱、姓卫的两位武官共同筹建庙宇,故名“三官堂”,后演变成场名三官场。
三官镇总面积3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855公顷,总人口18,525人,总户数4,868户,其中农业人口15,530人,农业户4,690户,辖宝马寺村、金宝山村、亭子沟村、凤凰垭村、白果树村、保福庵村、高观山村、双合寨村、九龙咀村、红岩村、兰家沟村、文昌宫村、太和庵村、朝阳庵村、凤阳村、白山岭村、朱家梁村、灵宝山村、蒲氏祠村、白子沟村20个行政村。
有初级中学1所,教师28人,教学班9个,其中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14人,向上级学校输送新生140人,全镇小学7所,中心校1所,教师38人,获得中级以上职称8人,小学班23个,学前班2个,村基点校3个。全镇在校学生1,071人,入学率达100%,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镇有乡镇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20个,医疗点25个,共有医务工作者40人。有“五保”老人97人,全年支出赡养费58,200元,民政救济20户,98人,发放救济金1.5万元。镇文化中心站1个。全镇粮食总产9,094吨,生猪出栏18,200头,养蚕3500张,无公害蔬菜500吨,农业生产经济总收入4,236万元,出售小家禽15万只,农民纯收入2,354元,比上年增长8%。全镇以粮食为主兼多种经营,到2004年止,全镇已种植枇杷613亩、龙竹500亩、蚕桑6000亩、粮经比例为4:6。力争把结构调优,规模调大,形成产业化,发展养猪、养禽大户。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巩固“普九”教育成果,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在校学生巩固率达100%,小学、初中普及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教育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强,开设了电脑微机教学。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全镇计划生育率、综合节育率、人口出生率均在控制范围内,计生“三结合”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广电设施实现了村村通工程,电视入户2,100户,广播实现了共缆传输,全镇安装电话700门,为全镇人民致富提供了信息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各项措施到位,切实杜绝了重大事故隐患,无重大伤亡事故,确保一方平安。2004年全镇在县外打工的6,000人,在省外打工的4,200人,创收入3,000万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
历史沿革:
东汉初平四年(193)分充国县置西、南二充国县,两县境大体以宝马河为分界线。
故推测现三官镇辖区分别属于西充国县和南充国县。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南部县共辖9里,现三官镇辖区属于宣化可能性较大。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有三官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现三官镇辖区属于宣化乡。
清宣统二年(1910)属于建兴乡。
民国24年(1935)置联保处,属于南部县一区。
民国26年(1937)属于增设的南部县第五区。
民国29年(1940)置乡。
民国30年(1941)属于南部县第三区。
民国31年(1942)属于南部县第五指导区。
民国36年(1947)已为三官乡。
[20]1949年解放。
1950年建三官乡,属于南部县第七区。
1958年成立三官公社,属于建兴区。
1966年改名前锋公社,1971年恢复三官公社,1984年改回三官乡,1991年属于建兴区,1992年并入建兴镇,1994年析出置三官镇。
1996年属于建兴区。
2001年南部县撤销区委,区工委,建立督导办。
2004年三官镇属于建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