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村介绍

明朝楚王派人来铜鼓建城池,一岔走同里、一岔通湖南、一岔过半塘段、一岔去老洞、一岔往大同,岔路非常多,因而取名岔路。位于县域东南部,铜鼓东部,距锦屏33公里,镇政府8公里,东接湖南三秋乡,南连新寨村,西邻大同秀洞村,北抵湖南大堡子唐款村。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保甲制属铜鼓乡第五保,下设10甲,1950年镇反期间,纠坡、细弯、罗槐、土地坪、上四湾、金家寨、枫香半边街属岔路小乡管辖,1952年拨归湖南,1959年岔路小乡拨归秀洞乡,1960年拨回铜鼓乡。1953年至1958年建岔路小乡。2005年底,全村辖十里坪、高头寨、乌龟塘、刘家脑、老洞、千丘田、曾家田、同里、同门、同安十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460户2049人,劳动力1681人,外出务工949人,耕地面积1670亩,人均0.73亩,旱地面积335.1亩,人均纯收入1474元。农业、太子参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

岔路坐落在海拨460米的丘陵山地上,村寨自然分散,地势俨然,雄伟恢弘,明洪武年间,曾有一单姓诗人把同门地形地貌赋诗概括:

岩门重关锁,杨子自古流。

生成连重坝,横坡万代秋。

将军独岩坐,江水盛悠悠。

庙侧排双股,兴隆桥锁头。

井中四生物,乌龟江内游。

蚂蝗岩并立,把守大门闾。

江边三折坎,同门永不休。

七槎枞古木,满清才是朽。

相继传万代,谨存百世流。

蔗民居于此,一网照鰲头。

明朝时期,林宽到岔路住扎,所以有林家溪、林家坪、林家坳的地名由来。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建有岔路钢铁厂,-时为了大炼钢铁,2000多社员用7天7夜时间修通铜鼓至岔路村级公路,钢铁厂是时任县委书记李绪太的联系点,钢铁厂工人最多时有3000多人,这个时期对岔路村影响最大的是破坏林木,毁坏森林资源。现在徐树昌老支书家门口还保留一块当时练的钢板。1981年与湖南靖州风冲村争山林地界,凤冲告状到北京,州府来人核查,后经两县调解协商立桃子界分界碑而成。1979年修通岔路至同里自然寨公路,2001年开通程控电话,2005年修通同门至唐款公路。

村民有王、张、杨、吴、欧、单、曹、林、李、徐、秦、谢、潘、刘姓,王姓从密洞迁来,张、欧姓从大同迁来,吴姓从秀洞和新晃湖罗迁来,林姓从天柱坌处迁来,曹、徐两姓从铜鼓迁来。同里、同安、老洞、曾家田是铜族,女子捆红头绳、腰带、大巾衣,随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有“永远禁止”、“分界碑”、“万古不朽”、“祖德流芳”、“号记”等碑文。

2004年平秋、彦洞、固本、河口、启蒙5个乡镇79户移民到岔路十里坪居住,成立十里坪移民新村,移民户配有沼气池、闭路电视接收等设备,全村10个村民小组增加到12个村民小组。

1967年成立岔路大学,又名岔路农校,校长杨秀坤。2005年新建岔路小学,现有同门和岔路两所村级小学,同门小学有一至四年级教学班,公办老师1人民办老师2人,学生45人,湖南略冲村和大同密洞村的学生到此就读;岔路小学有一至六年级教学班,现有老师9人学生236人,远教室1个,微机两台。在徐树人支部书记的带动下,建有6000多亩联户股份制林场和400亩康富果场,康富果场投资70多万元,2002年徐树人被省人事厅表彰为省乡土拨尖人才,2001年徐树人当选为州十一届人大代表,2005年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贵州省劳动模范。

岔路村附近有隆里古城、黄哨山、三江水利风景区、茅坪古镇、锦屏白水洞瀑布、隆里古建筑群等旅游景点,有茅坪香桔、锦屏腌鱼、锦屏茶油、裕和腌鱼、锦屏蜂蜜、锦屏薏仁米等特产,有十二诗腔苗歌、侗族歌鼟、河边腔苗歌、锦屏侗年、造林习俗、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等民俗文化。

岔路村周边行政区地图

黔东南州乡镇街道地图

黔东南州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