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邦洞街道因旧时寨旁有个洞而得名,因“旁”字不雅,后改为“邦”字,故名邦洞。
2021年12月,邦洞街道被贵州省林业局命名为2021年贵州省森林乡镇。
邦洞镇位于天柱县西部,距县城7.5公里,镇域256.5平方公里,全镇辖33个村一个居委会433个村民小组,共9961户40975人。2003个全镇GDP达9202万元;完成财政收入322.0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22.5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1%,是黔东南25个经济强镇之一。
交通便利,315省道,842县道,844县道穿镇而过,与镇内乡村道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能源供应主要以国家电网供电为主。建有10KVA变电站一座,年供电能力达4020万度,农户供电覆盖率达97.5%,村居网改率达82.5%。
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被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双百”试点镇之一,集镇规划面积达125.65公顷,建成区达50公顷,城镇开发建设占用土地105亩已获省人民政府批准,镇中心建有全省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2003年又建成了邦洞车辆停车场,农贸市场和商贸街正在建设中。
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开通了程控电话,中国移动GSM网络,中国联通GSM网络和CDMA网络移动电话,镇内程控电话覆盖率达92%。
教育工作方面主要是大力的开展教育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促使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资源有煤、重金石、硅、石灰石等,特别是重金石,以蓄量大、品味高、易开采而文明,现以探明重金石蓄量达10080亿顿,占全国总蓄量的60%,素有重金石之乡的美称。
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农业生产以单产高、复种指数高而著称。有耕地28800亩,其中:田21350亩,土7450亩。主要农业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烤烟等。镇内有全省最大的农业水利工程--渔塘水库。
侗苗等少数民族世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极为丰富。历史攸的“四月八”歌场更是北侗民族文化的宿影。当地人民不屈不挠--一,追自求由民主的民族精神孕育出了清未反清农民领袖姜映芳,北伐名将王天培等历史名人。离集镇中心不远处的金凤山巍峨雄伟,山上的金凤山寺香火鼎盛,“金凤钟晓鸣千里”的诗句更是使金凤山闻名遐尔,金凤山北的金山溶洞则是鬼斧神工,神秘莫测,加上如黛群山,碧玉盘旋的河流,使得邦洞处处山水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历史沿革:
清代,属安乐乡四图里,为县置十铺之一。
民国三年(1914年),属天柱县第七区,设邦洞团防分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建邦洞镇。
民国十九年(1940年),为邦洞联保。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北宁镇。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为邦洞乡。
1950年,属第二区为邦洞乡。
1957年,为邦洞片。
1958年,属邦洞公社邦洞管理区。
1961年,成立邦洞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7年,设邦洞公社。
1984年7月,复为邦洞镇。
1992年,三团、大河边、织云3乡并入邦洞镇。
2016年1月,撤销邦洞镇建制,设置邦洞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