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舞阳镇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㵲阳河呈S形穿城而过,且全镇大多数分布于㵲阳河两岸而得名。
2022年3月,舞阳镇被确定为黔东南州第五批生态乡镇。
2014年7月,舞阳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镇远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阳河中游。面积299平方公里。人口4.69万,其中侗、苗等民族占30.3%。辖9居委会、28村委会。1932年置萃星、履丰2镇及五老、正经、盘龙、月珠、正安、中道、嘉穗等乡。1942年置阳镇、太极镇和文德乡。1956~1958年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临时驻地。1958年撤镇、乡建阳公社。1961年后析置城关镇和文德、黄桑、两路3公社。1980年改城关镇为阳镇。1984年文德、黄桑、两路3公社改乡。1992年镇乡合并置阳镇。有中专2所,中小学1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阳河畔,北依石屏山,南屏龙头山。人口约2万,有汉、苗、侗等民族。海拔853米。镇以河得名。自宋代起,历为招讨司、府、州、县、卫、道及专区治所。现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街道沿阳河两岸分布,共和街、民主街、兴中街、兴隆街、联合街、和平街为商业集中地。有力车、农机、磷肥、水泥、面粉、皮革、织染、工艺美术、锯条、元钉等厂。陈年道菜风味独特。刺绣工艺精湛。青龙洞古建筑群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明镇远卫古城垣、和平村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西15公里有阳河风景名胜区。向称“黔东重镇,滇楚要冲”,清以前为滇黔至湘楚水陆交通中转码头。湘黔铁路经此并设站。贵鲇、镇远—台江、镇远—石阡公路在此交会。
和平村旧址
镇远“和平村”旧址,即“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俘收容所(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旧址,原为国民政府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东西宽77米,南北长83.4
历史沿革: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为安夷县治。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为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治。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为镇远府治。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为镇远县治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第八行政督察区治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第七行政督察区治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第一行政督察区治地。
1949年后,建舞阳镇。
1950年至1956年,为镇远专署和镇远县驻地。
1956年7月至1958年12月,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机关驻地。
1958年,舞阳镇改为舞阳镇公社。
1961年,改为城关镇。
1980年,复名舞阳镇(区级镇)1992年,由原舞阳镇的府城办事处、卫城办事处与文德乡、两路乡、黄桑乡成立新舞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