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街村,地处兴平市城区东部,辖6个村民小组,410户,共计1422人,分别居住在18条自然巷内。现有耕地281亩,人均0.2亩。由于地处城区,该村形成了工、商、建、运、贸和服务业俱全的经营体系,使全村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态势。曾多次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村名来源)解放后,东街村辖区的农户合称东升合作社,1962年后,改名东风大队,1982年后,改名城关镇东街村。
(经济发展)东街村在村党支部书记马建增和村民委会主任雷达的带领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坚持带领广大群众走富民强村的路子,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兴工稳农,发展一户一业,使东街村出现了勃勃生机与活力。目前东街村已有4个规模型批发市场,门面房21间,从业人员63人。东大街小食品批发市场,门面房62间,从业人员188人。果袋加工业2个,从业人员160个。建筑运输、饮食、服务业共计362户,涉及市场各行各业。投资120万元,扩建福乐家具城,批发中高档家具,形成规模化市场。
2007年,村两委会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民政局拨30万元,村上集资200万元,在兴渝路22号建成8间6层办公大楼,约2100平方米,活动室2间,会议室3间,图书室2间,有力的解决了村上各活动的开展,既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及活动场所,又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并为满足城乡村民的菜篮子工程,村上建成了近百亩的爱心菜园。
2008年,东街村配合市上道路建设工程,筹集资金,完成城区内9条背街小巷共计3000米水泥道路建设,改善了城区环境。分别为新华巷、剧院巷、农乐巷、义巷、顺城巷,卫生巷,邮电巷,操场南巷,东北巷,实现了全村街巷道路全部水泥硬化,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10年,东街村被评为陕西省科学升级晋档一类村。村容村貌整洁,东大街道路宽阔、笔直,人民生活稳定繁荣。各种活动设施齐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他们经常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注重班子建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公开承诺活动,党支部向全体党员及村民承诺,年底按照承诺各事项进行考核,及时调整,做到协调配合好,整体功能发挥好。走“科技兴村,农业稳村,工业强村”的新路子,立足于民,服务于民,搞好村民经济发展。
目前,东街村将继续按照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建设文明、和谐、富裕的美好家园。
(名人简介)东街村名人:
徐怀璋:1858~1932,字奉伯,号镜湖,兴平城内东南巷人。先后考中举人、拔贡。曾任四川冕山(今冕宁)县丞、知县,四川昭觉县知县兼带定远营步兵署理。徐怀璋回兴平后,年已五旬开外,主要从事讲学和写作。在兴平知县王廷珪的重视支持下,纂修《重修兴平县志》8卷。他晚年著作有《镜湖诗选》、《说郢》、《从政录》、《徐氏家谱》等十多部,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田农:赴朝鲜志愿兵,在志愿军81277部队后勤部当司机,因战壮烈牺牲。
黄柏龄:女,西北纺织工业学院教授,曾参加编撰全国统编教材《毛织学》。著有《国内外新型整经机》、《纺织》等书。发表论文20余篇,曾多次获奖。从1982年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
(历史遗迹)东街村古建筑:
五女墓:秦五女墓位于东关外300米处,现存四家,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占地东西150米,南北30米。最西边的第五家,是在1965年平整土地时被平掉的。旧《兴平县志》载:“秦惠王欲图蜀,先以五女馈之,行至终南,为坠石所击死焉,后惠王怜之,迎葬于此”。
东街村附近有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兴平北塔、清梵寺塔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大蒜、兴平关中黑猪、荞麦面鱼子、秦刀剁面、兴平醪糟等特产,有丁兰刻母、茯砖茶制作技艺、蛟龙转鼓、旬邑唢呐、弦板腔皮影戏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