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王村介绍

2021年9月,花王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19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花王村榜上有名。

2019年12月,陕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花王村为2019年度陕西省省级卫生村。

花王村,位于兴平市西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约7公里处,东邻冉庄,西接赵村西温阳坊,北依南仁村,南靠陇海铁路与丰仪东温坊村接壤。辖6个村民小组,耕地1511亩,村有385户,1695人,耕地面积1511亩,总面积2263亩。

(村名来源)相传,花王村因燃放焰火而得名。隋唐时期,有位在军中施放号炮的王姓军官于战乱中带着全家老小来到兴平西南一个十分荒凉的地方安家落户,当时,此地野草丛生,荒无人烟,加之住户又是王姓,人们便把这里称为“荒王村”。不久,这里村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高兴之余,他们便放号炮庆祝取乐。后来,子孙们几经革新,将号炮发展为烟花。清朝初年,朝廷在陕西检阅新军,特邀村中焰火队前去助兴。时值农历二月初八,五彩缤纷的焰火展现出各种美丽的造型与图案,一时哄动了整个长安城,人们奔走相告,交口称赞这个村的焰火为“花中之王”。于是,朝廷为了嘉奖焰火队,除了给这个村许多银两外,还赠以“花王”村名。

(村民姓氏来源与构成)以王、李、杨姓为主。王姓最早在此建村,李姓和杨姓是王姓的外甥,后来迁入。据说,庄头镇的花王村和该村是同宗。

(行政隶属演变)花王村在解放后归潘冉乡管辖,文革期间,归七里庙人民公社(七里庙人民公社革委会)管辖,文革后期,归属于冉庄乡公社,1996年,设立冉庄乡,花王村是冉庄乡辖区内一个自然村,2001年11月,冉庄乡撤乡建办,花王村一直归西城街道办事处管辖。

历任村支部书记:

王天福(书记)1955——1968年

王练去(书记)1968——1988年

王应发(书记)1988——1992年

王显川(书记)1996——2006年

王选练(书记)2006——2011年

王水川(书记)2011年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

安玉全(主任)1992——1996年

王耀选(主任)1996——2006年

王选练(主任)2006——2008年

王水川(主任)2008年至今

(历史遗迹)花王村又称锣鼓之乡,相传,唐天宝年间有一花王村人在宫廷担任鼓师,告老还乡后,他将鼓乐谱传授给乡亲,流传至今。从此,花王村宫廷锣鼓闻名于兴平。代表曲目有《金丝缠蔓》、《白马分鬃》,演奏特点是节奏较慢,但粗犷有力,鼓谱悦耳动听。击鼓者表演姿势刚强有力,特别是敲京釵的人,在表演过程中加入了一些醉酒时的舞蹈动作,似醉非醉,乱中求稳,把十分严格的节奏,用活泼散漫的形式表现出来,妙趣横生。花王村锣鼓曾多次获奖,并先后给周至、户县及兴平周围许多村培养了一大批锣鼓手,每到农闲和节日期间,村民们便聚集一起敲锣打鼓,其乐无穷。

解放前,村东有菩萨庙,村西有七星庙、地母庙,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五有庙会。村东有古槐一棵,树身之粗须7人合抱,1959年,村民在大跃进狂热的冲动下将槐树砍伐。村庄四周有城墙,高13米,厚8米,城壕深3米。城墙有东、西二门,西城门上牌匾大书“荒王”二字。

1912年,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混战时期,陕西督军张凤翙派兵常住花王村,与驻扎在郭村的前陕甘总督升允的部队形成对峙。1936年12月,红军南下,徐海东司令、程子华政委率红15军团,进驻兴平花王村等地,并接管城防,本县青年参加红军者甚多。

1953年,花王村成立了互助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花王村改为生产大队。那时候村民只能以种地为生,一个壮劳力干一天只能挣10个工分,到年底折算成钱抵扣生产队的分粮款。家里的零用钱只能靠养鸡、养猪。为了挣工分,很多十几岁的学生每逢寒暑假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村里年轻人的出路只有参军,参军退伍回来可以安排在社办工厂。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种地完全根据市场需求,空闲时还可以外出务工,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008年,共产党员村支书王选练利用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在兴平新华书店、省作协、市文体广电局及西城办等单位的支持下,个人先后投资3万元创办了兴平第一个“农家书屋”。2010年5月,省人民广播电台3名著名节目主持人还为该书屋题词,同年王选练又代表兴平市参加了省上举办的“我的书屋、我的家”演讲活动,并被吸收为咸阳作家协会会员。眼下,花王村人喜爱读书看报己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名人简介)从花王村走出的知名人士有:

李桂森(1889~1916),字复斋。民国初年肄业于省立第三中学。袁世凯称帝以后,陆建章出任陕西督军,巩固北洋军阀统治,残酷镇压革命党人。为了配合省内外革命运动,一致讨袁逐陆,陕西同盟会会员和一些进步人士在西安开展秘密活动,准备举事。李桂森和杜友梅到兴平一带活动,组织力量,不料事情败露。陆建章下令,严加戒备,明令缉拿。这时,杜友梅来到兴平城外复幽园,李正在谋划县内警卫队和桑镇一带“刀客”举事,因被县官陶松年觉察,未能行动。于是二人星夜返回西安,住在兴平会馆,军警不时前来盘查,后移住于马神庙西巷,等待机会出城。不料,于1915年2月2日(农历腊月除夕)早晨被侦缉队逮捕,被关押在西安陆军监狱。敌人严刑拷打,李桂森宁死不屈,1916年2月被枪杀于西安北门外西火巷,时年27岁。同时被害者有18人,后称十八烈士。

王琦,男,1950年生,历任兴平大阜公社党委书记,永寿县县长,兴平县县长、县委副书记、市人大主任。

王远望,男,1968年4月出生,研究生学历,任财政局党委书记。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烟花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兴平大地,后由于传统手工业作坊不安全等多种因素,花王烟花企业纷纷下马。兴平礼花厂在继承花王村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吸收现代礼花的先进工艺,使礼花品种增加到8大类150多个品种,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种大型庆典活动的焰火燃放,村中生产的大雁塔牌系列烟花被评为省优产品,获A级燃放资质,深受用户好评。每到重大节日或村中过大事,村民就燃放烟火,一颗颗礼花弹冲向九霄云天,七彩流莹。

2006年,王强选、王军团、王改川等村民首建大棚蘑菇,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10多户村民纷纷加入。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发展大棚蘑菇200个,每个大棚一年可收入两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创经济收入130多万元,同时还解决了2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产品远销西安等地。现在花王村的蘑菇大棚已辐射带动了周边各村,郭村、南仁也纷纷搞起了蘑菇种植。

村民在采集蘑菇2010年,新的村委会投资50万元,在村北启动了百亩大棚磨菇基地建设,成为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样板。许多返乡青年积极投入到大棚蘑菇产业这一行业。2013年,人均收入9532元。

(社会事业)花王村筹资金建成了村办室,建立有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卫生专人清扫,垃圾定时收集,管住了脏乱差,留下了洁净美。新建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为村民就医提供了保证。同时,村内还成立了文化小分队,经常组织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这些设施建设及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娱乐生活,改善了他们的生活面貌。

花王小学坐落在花王村内,是一所完全小学,始建于民国时期,解放初期由村上改建校舍,办起初级小学,五六十年代开设1—4年级两个复式班,学生始终徘徊在70人左右,“文革”后将学校迁于现址,成为“完全小学”。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1个学前班。占地面积418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基本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在校园环境整体布局上以突显中华古典文化,营造浓郁读书氛围为主线,努力营建书香校园,彰显我校特色。

(村容村貌)富裕起来的花王人,十分重视村容村貌建设,村内三条街道全部硬化,两边种上了柿子树,村上专门设立了6个垃圾点,全村1865人全部参加了新农合,在“农家书屋”的影响下,全村每年考入高等学府的青年越来越多,兴平市委书记马俊民曾来到花王小学,看望和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将来用科学知识来报答父老乡亲。

今朝风雨路、明朝更辉煌。民风淳朴,勤劳能干的花王人,将用聪颖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谱写着新时代的乐章,向着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奋勇迈进。

(今后发展规划及目标)近年来,花王村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以大棚蘑菇为主的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集中连片种植,规模种植,为了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在党工委办事处关怀下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真正富起来,我们决心用1-2年时间发展这一主导产业,从技术管理、销售规模再上新的台阶。全面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花王村积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了村两委会并完善了村内的健身设施。以此为基础,花王村将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的居住环境和活动环境,不断健全村内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乡村。

花王村附近有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兴平北塔、清梵寺塔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大蒜、兴平关中黑猪、荞麦面鱼子、秦刀剁面、兴平醪糟等特产,有丁兰刻母、茯砖茶制作技艺、蛟龙转鼓、旬邑唢呐、弦板腔皮影戏等民俗文化。

花王村周边行政区地图

咸阳乡镇街道地图

咸阳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3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2023000207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