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1994年由县级南平市改设,因古时曾名延平得名;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南平县改延平县,因为此地是古延平津之地得名据《掌故大辞典》:晋时属延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东南),故称延平津;另说延平县取“山川袤延,宛转中有平原”之意。
2021年11月,延平区荣获2021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
2021年11月,延平区上榜2021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第78名。
2021年9月,延平区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延平区人口数量为45.46万人,位列南平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位,位列福建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5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183位。
2019年3月,延平区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原中央苏区片区、闽浙赣片区)。
2018年1月,农业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延平区为2016—2017年度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延平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介于北纬26°15′-26°51′、东经117°50′-118°40′之间。东邻宁德市古田县、福州市闽清县,南接三明市尤溪县、沙县区,西倚顺昌县,北接建瓯市。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69公里,区域总面积2652.84平方公里,位于闽江上游建溪、沙溪、富屯溪汇合处,为闽江干流的源头。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扼八闽之襟喉;是福建省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区人民政府原驻四鹤街道府前路,2005年1月1日,迁至滨江中路黄金中心大厦。
延平区地处福建山海结合部,是南接北联战略通道的中心枢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南大门。境内山体与武夷山脉相承,其旅游景点与武夷山风景区天然连成一线,形成闽北半月型旅游网络体系。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溪源峡谷”,有被誉为“福建庐山”“避暑胜地”的省级风景区茫荡山,还有九峰山、明翠阁、双石塔、茶洋宋窑遗址、古道三千八百坎、石佛山等名胜古迹。“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是伟大诗人郭沫若留下的对延平这座美丽山城的美好赞誉。延平城依山傍水,在水口水电站库区建成后,形成方圆96平方千米的延平湖面,湖中岛屿罗列,湖周青山对峙、柑橘成带、绿竹呈荫,景色优美,宽阔湖面也适合于建造大型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举办各种水上运动的赛场。
【交通资源】延平区交通便利,境内铁路有合福高铁、鹰厦线、外福线和横南线南北贯通,高铁到福州仅需半小时。境内公路有,205国道、316国道、京福高速、浦南高速、延顺高速,纵横交汇,距武夷山机场180千米,汽车行至省城福州仅需2个小时;下辖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水路货运码头是福建小吨位最大的内河港码头,500吨级轮船可沿闽江而下直达沿海口岸,拥有年吞吐量12万吨的集装箱中转站。
【人文荟萃】宋代为延平区古代教育鼎盛时期,英才辈出。南北宋319年间中进士者达331人之多,其中有北宋元丰五年(1083)状元黄裳。南宋初期,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名人学者荟萃延平区。“独先天下兴州学”为后人称颂,有碑记存于西山碑亭内,碑文历述山城教育之兴起、发展及形成中心的史迹。名重天下的“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曾先后在此创建书院,讲学传道,使延平区成为名闻遐迩的“东南邹鲁”、“理学名邦”。明嘉靖三十一至三十五年(1552~1556),海瑞在此任教谕,整顿地方教育政务,倡导教风,整饬学风,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开一代教育新风。
历史沿革:
延平区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时称南平,寓意“南疆平定”。
历史上曾称延平、剑津、剑浦等。
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开始,延平成为古代二级政区驻地。
1956年11月,在南平县域内设立南平市。
1958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
1994年9月,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地级南平市,县级南平市改为延平区,行政区划不变。
1995年1月1日,南平市延平区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