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介绍

甘洛县地名由来:甘洛,彝语为甘姓人居住的山谷。1956年12月建县时名为呷洛,因“呷”字读音与原地名误差太大,1959年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甘洛。

2022年4月,2021年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县(市、区、旗)名单公布,甘洛县上榜。

2021年8月,甘洛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甘洛县人口数量为20.6万人,位列凉山州各县市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1位,位列四川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27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171位。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甘洛县位列第409名。

2020年6月,甘洛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

甘洛县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位于四川西南部,攀西地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东与峨边县、金口河区接壤;南与美姑、越西两县相连;西与石棉县交界,北临大渡河与汉源县相望。县内最高海拔4288米,最低海拔575米,县城海拔1070米。县城年均气温16.32℃,年均降雨量830毫米。县人民政府设在新市坝镇,建成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6385人。全县辖7镇21个乡,225个村,837个村民小组。全县幅员面积215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万亩。全县总人口176014人,其中农业人口159629人,非农业人口16385人。县境内居住着彝、汉、藏、苗等14种少数民族共计11833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7.1%,组成了民族大家庭,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65.3%以上,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县。

行政区划

甘洛县辖7个镇、21个乡:新市坝镇、田坝镇、海棠镇、吉米镇、斯觉镇、普昌镇、玉田镇、前进乡、胜利乡、新茶乡、两河乡、里克乡、尼尔觉乡、拉莫乡、-乡、阿嘎乡、阿尔乡、石海乡、团结乡、嘎日乡、则拉乡、坪坝乡、蓼坪乡、阿兹觉乡、乌史大桥乡、黑马乡、沙岱乡、苏雄乡。

历史沿革

1956年设呷咯县。1959年因呷咯字体生僻乃改名甘洛。甘洛系藏语,意为苦尽甘来。

2000年,甘洛县辖7个镇、21个乡:新市坝镇、玉田镇、田坝镇、吉米镇、斯觉镇、海棠镇、普昌镇、阿嘎乡、尼尔觉乡、石海乡、乌史大桥乡、则拉乡、团结乡、两河乡、阿尔乡、里克乡、阿兹觉乡、苏雄乡、沙岱乡、-乡、坪坝乡、拉莫乡、胜利乡、前进乡、黑马乡、蓼坪乡、嗄日乡、新茶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542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新市坝镇45242田坝镇16121海棠镇3719吉米镇4227斯觉镇4884普昌镇9323玉田镇6233前进乡5972胜利乡5567新茶乡2897两河乡1972里克乡4266尼尔觉乡4022拉莫乡1811-乡2016阿嘎乡3764阿尔乡8008古海乡6023团结乡5997嘎日乡6239则拉乡2699坪坝乡3267蓼坪乡4246阿兹觉乡3188乌史大桥乡3349黑马乡3606沙岱乡2671苏雄乡4097 

2004年,甘洛县辖7个镇(新市坝、田坝、海棠、玉田、斯觉、吉米、普昌)、21个乡(里克、阿兹觉、乌史大桥、黑马、苏雄、沙岱、新茶、坪坝、团结、拉莫、-、阿尔、石海、两河、前进、胜利、蓼坪、嘎日、则拉、阿嘎、尼尔觉)。

自然地理

甘洛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2度27分38秒-103度01分45秒、北纬28度38分24秒-29度18分32秒之间,东以鞍山为界,与峨边县、金口河区交界;南与美姑县越西县接壤;西与石棉县毗邻;北临大渡河与汉源县相望。甘洛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受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加上河流的急剧切割作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显现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特征,境内最高海拔4288米,最低570米,相对高差3738米。气候条件优越。甘洛属中亚热带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光照充足,降雨集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日照166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80毫米,全年无霜期326天,立体农业特点突出,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县境内有7条主要河流,均系长江流域大渡河水系,流域面积1180.35平方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达95万千瓦,可供开发43万千瓦,河川径流量16.93亿立方米。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有农耕地19万亩,林业用地195万亩(其中:森林面积90万亩),牧业用地65万亩。境内还生长着具有很大药用价值的天麻、党参、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和大熊猫、小熊猫、野牛、岩羊、獐子、雉鸡等珍稀动物。矿产资源富集。矿种多、分布广,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铅、锌、铜、铝、铁、磷镁矿、荧石、磷块岩、煤、耐火粘土、石灰石、白云石、水晶石等15种,其中铅锌矿储量十分丰富。

人文历史

甘洛县位于四川省南部,攀西地区北缘,处于雅安乐山、凉山三市州交汇点上,有“凉山北大门”之称。全县幅员面积2153.85平方公里,人口18万余人?,有彝、汉、藏、苗等14个民族,彝族占总人口的65.3%。全县辖7个片区工委,28个乡镇。成昆铁路纵贯全境62.5公里,境内有7个火车站。甘洛县人民政府驻新市坝镇,北距成都320公里,南至西昌237公里。

甘洛县是1956年民主改革时始建,原名呷洛县,1959年更名为甘洛县。县境与雅安市的石棉县和汉源县,乐山市的金口河区,凉山州的美姑县和越西县相邻。境内山峦叠嶂,岭高谷深,景色奇特。

西汉时期,县境东北部曾设灵关道(亦名灵道县),后为护龙县;西北部设置过阑县。民主改革前县境大部分区域属黑彝和“土司”统治区,是完全封闭的奴隶制社会。

甘洛自古都是川滇通道中极为重要的关隘和要塞,从战国时期以来的漫长岁月中,县境内留下不少的名胜古迹。汉时的灵关道从境内通过,并在境内设治所。唐贞观年间开辟的清溪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清溪峡内两岸千仞峭壁,古木参天,谷中溪流淙淙,潺响回环,花岗石嵌成的古道上马蹄印深深陷于其中,古道旁尚有护路兵营的“齐民雕”遗址。金字塔形的吉日波山,在彝文经典《勒俄特依》中记载为:洪水淹没天下时,世界仅存的几个山顶之一。县境西南的德不洛莫原始森林,传说为彝人送鬼德幽灵集中之地,被称为“恶鬼”之山,充满神秘色彩。其它名胜古迹还有:海棠古庙、古城墙、“将源”石刻;天平天国将领赖裕新壮烈牺牲之地;田坝的土司衙门遗址;尼日河开建桥摩岩碑石刻;唐加湾古墓群、海棠古墓群等。

甘洛县具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多姿多彩的彝、汉、藏民间文化,在语言、文学、建筑、服饰、用具、饮食、体育及风俗习惯等方面极具民族特色。彝族传统节日“彝族年”和“火把节”,彝族汉子的“擦尔瓦”,阿咪子(彝族姑娘)的“百褶裙”,以及久负盛名的“杆杆酒”;藏族传统节日“布渣卓”(藏年)和“措乃屋”(射箭节)等都表现了各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海棠古镇时古道著名的重镇,汇集了汉民族的多种地方文化,这里古庙寺宇集中,道、佛、儒文化融为一体,历代商贾、文人、落魄官宦滞留于此,留下不少佳话和传说。建县后,随着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甘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特别时改革开放以来,以铅锌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随着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成为了西南地区第一个全国体育先进县,被誉为大凉山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基础设施

电厂和装机能力,输变电能力

新增地方电站3座,装机4200千瓦,县电网入网电站达15座,总装机2.2万千瓦,通过争取县电网与国家并网的变电站建设已完成。

交通和城市建设情况

甘洛县交通十分方便,成昆电器化铁路横贯全县62.5公里。县内有两条省级公路,通往乐山、雅安和邻近县。全县通车里程488.5公里,实现了乡通公路。公路旅客、货物年运输量分别为18万人次、47万吨。现又完成了甘斯路4公里标美油路建设,田海公路路基改造工程完工,动工了乌金公路,县城至大渡河段公路。城区供水管线总长10公里(复线),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邮电通讯迅速发展,市内交换机总量5632门,长途电话总数155路,电话机4850户,开通了普昌、胜利、大桥、前进等乡镇程控电话,新建5座移动通讯机站。

企业及知名品牌概况

甘洛县乡镇企业点多面广,以铅锌系列为主的主要产品一直是甘洛财政收入的支柱。为了抓好工业企业的生产,县政府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对铅锌生产、销售过程诸环节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力度,保证了冶炼、洗选和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县重点骨干企业有“四川省甘洛县二冶电铅厂”、“四川省甘洛县前进冶炼厂”、“四川省甘洛县铁厂”、“甘洛县齐齐冶炼厂”、“甘洛县综合冶炼厂”、“四川省甘洛电铅厂”、“四川省甘洛铁路有色金属化工厂”、“四川省甘洛县外贸浮选厂”、“甘洛县合协铅锌选厂”九家,营业收入均在500万元以上。

四川省甘洛县外贸浮选厂是最具特色的骨干企业之一。现有职工64人,主要产品有铅锌矿石、铅精矿、锌精矿、粗铅。其产品结构从采掘——洗选——冶炼一条龙。1999年完成产值998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0.82%,比上年同期增长1.60%,利税总额37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利税总额的0.42%,比上年同期增长18.92%,资产总额899万元。近几年来,该厂规模逐渐壮大,现已建成年产10000吨的冶炼厂,在原矿供不应求的同时,又投资1000多万元,开采赤普矿区底层矿。1999年内铅锌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逐渐回升,市场前景广阔。

科技文化

“九五”期间始终坚持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了甘洛县科技的发展。“九五”时期,甘洛县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面分别达适用面40%和45%,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一是科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首先制定了科普工作“九五”和2010年期间发展计划和规划,其次开展了“科技之春”三月科普宣传活动和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三下乡”活动。共举办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班458期,培训农村各类学员68700人次,发放培训教材8200多册,科技资料10000多份,编辑发放“甘洛科普”82期。二是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通过“创等级医院”活动,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数字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及互联网等一批先进通讯设施已投入使用。三是科技兴凉“双十亿”工程的实施取得可喜成绩。四是民营科技企业有了初步发展。五是科技增收工程试点示范工作出色。

民族风情

甘洛县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彝族的婚嫁、丧葬等极为特别。婚嫁中分择偶、定亲、接亲等习俗,而丧葬中又分停放、报丧、吊唁、火化等过程。丧葬为彝族民间大事,葬事都较隆重,葬事主要是火化,也有极少其它葬法。在乌史大桥一带,年老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死后实行木棺葬。

宗教信仰

甘洛县属少数民族聚居县,各民族宗教信仰千差各异。

彝族无固定崇拜的偶像,无固定宗教活动场所。社会上从事原始宗教职业和迷信活动的有毕摩、苏妮。毕摩是古时同时产生的社会统治者和精神统治者。毕是法事活动,摩是教人、救人之意。毕摩识彝文、能背诵、唱读彝文经典。苏妮是彝语,意思是会施法术的人。成为苏妮不需任何学习的过程,常是某人得一种病,神志有特殊表现,然后到山中采得一根能做羊皮鼓槌的树枝,经毕摩超度,此人即成为苏妮。苏妮的法事,常常逐鬼、捉鬼、招魂、用牛羊作牺牲替代病人去献鬼。苏妮作法时敲鼓通神、通鬼、通各种神灵,敲鼓由慢到快,周身同时也随鼓声快慢战抖,且唱且跳,代神说话,厉声驱鬼。

藏族萨巴是本民族民间产生的原始宗教传播人,产生的时间久远,他掌握有藏族的原始图文,如象形文字无法读认,只能由萨巴讲解含义,萨巴还记忆存留传播民间文学、哲理、故事、史诗。他们是藏民间的精神统治者和藏族文化的继承人,受到藏族各方面的尊重,所到之处待为上宾。县内藏族仍处于原始的宗教信仰阶段,无固定的偶像,更没有为神职开设的专门施教场地,没有成形的教条、论理,对神人的信仰常因地而易、因人而易。

建设发展

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景光明。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西部大开发掀起高潮;今年又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家“十五”重点工程大波斯湾瀑布沟电站建设上马,甘洛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大好形势。甘洛县委、县政府决心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大力帮助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实践江泽民同志‘-“要求,紧紧抓住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全县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结构调整、扶贫开发、教育科技和改革开放,全面实施“135”经济发展战略。即:强化农业这一个基础,调整产业、城乡、所有制三大结构,培育铅锌工业、水电能源工业、高耗能工业、畜牧业和林果蚕桑业五大支柱。经过10年的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退耕还林10万亩,建成3万亩雪山大白芸豆基础,1000亩公有制蔬菜基地,3万亩苎麻基地,2万亩蚕桑基地,1000亩山癸基地,6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工业结构调整以水电站建设和碳化硅、铝钒土开发为重点,形成铅锌、水电、高耗能三大支柱产业,使全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经济势力明显增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甘洛县周边行政区地图

凉山州乡镇街道地图

凉山州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3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2023000207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